血脉里的“橘红”
时间:2021-06-24 作者:佚名 来源: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
浦北公路养护中心 严芳 黄森
在浦北县,有这样一个家庭:从新中国第一代公路人开始,祖孙三代全部奋战在公路战线上。他们时刻铭记“以路为家,保障畅通”的誓言,共同见证了浦北县公路发展的全过程。
黄权出生于1933年,现年88岁。1957年7月到浦北公路养护工区参加工作,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公路养路工人。工作初期,公路工区的养护工具十分简陋,铁锹、锄头、洋铲、扫帚各一把,畚箕一个,筛子一张,这就是养护工人的全部家当。每天结束所有工作后,他们从头到脚全是汗水与灰尘,仿佛从泥水里捞起来的一样。但黄权并没有因此而放下手中的劳动工具,继续面朝大路背朝天,选择与公路相伴,这一干就是29个春秋。
1986年11月,黄权的儿子黄积旺加入了浦北公路养护队伍,成为了家里的第二代公路人。为了能尽快修好公路,黄积旺和同事们常常带着行李到公路上修路,以站为家,路在哪里,人就在哪里。工作累了就铺开席子睡觉,肚子饿了就在路边生火做饭,有时候,两个月都没回过家。虽然不用肩挑,但黄积旺每天都需要用独轮小推车运送沙石来回走几公里,脚皮被磨破了都没发觉。尽管工作环境十分恶劣,但黄积旺仍旧埋头苦干,他觉得只要把路修好了,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。20世纪90年代,养护工人每月工资较低,加之环境艰苦,很多人坚持不下去,纷纷辞职,而他好像对“离职风”视而不见,不但不怕吃苦,还抢着重活累活干,靠自己的双手修好了路,也照顾好了自己的家庭。
后来,黄积旺的儿子黄杰在父亲和爷爷的影响下,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浦北公路养护队伍,成了家里的第三代公路人。从收费站转岗的黄杰被安排在养护与工程管理科。起初,新环境、新工作让他有些不适应。但当他融入到养护工作后,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。因为这里的条条公路,是爷爷、父亲坚守了几十个春秋的“舞台”。当别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当公路人时,他说:“小时候在村口,远远看到那抹橘红色,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。尽管一天工作下来整个人又脏又累,但父亲从未抱怨,他常常跟我说修路就是在为大家做好事。”父亲这一种“舍小家、为大家”的精神,感动了黄杰。因此,这颗“橘红色”的种子,从小就在他心里种下。
如今,虽然爷爷和父亲都退休了,但他们对公路事业的热爱在黄杰身上得到延续。黄杰也在用自己的行动,续写着属于这个家庭的公路故事。
原文链接:http://jtt.gxzf.gov.cn/ztzl/jswmjs/t9261099.shtml
最新信息
- 2021-06-24高速公路桥梁高墩翻模施工技...
- 2021-06-24浅析深基坑开挖钢板桩支护施...
- 2021-06-24马鞍山市公交集团一公司整治...
- 2021-06-243月26日调整线路、增设站...
- 2021-06-24路的回忆
- 2021-06-24学习新知识 干出新样子——...
- 2021-06-24竹情
- 2021-06-24我心中的路